当前位置: 首页 >> 党群工作 >> 党建工作 >> 正文

三下乡||楹联里的王闿运:湘水余波流万里

发布时间:2024-07-25 来源: beat365中国官方网站

 三下乡||楹联里的王闿运:湘水余波流万里

7月24日上午,beat365中国官方网站明翰村公益赋能笃行团走进衡阳西乡石门村王闿运故居进行文化调研。笃行团在西乡书院院长王辉的带领下领略了当地的自然景观、特色建筑、历史典故,走访调研了王闿运故居建造历史和王闿运隐居后的创作过程。

王闿运故居距洪罗庙八里,蒸水绕其前,道山枕其后,为邓氏繁衍之地。乾隆四十四年,朝门始建于石门。因石门石龙横江、滩险浪激,光绪二年与民国三十八年间蒸水暴涨,故居曾两次为洪水淹没,周房坍塌,独遗朝门。逾百年风雨,朝门檐损墙倾,一片萧然。故居内有一座“功德碑”,上面密密麻麻篆刻着数十人姓名。经笃行团成员采访邓氏后人得知,道光年间邓氏曾将此地卖给常大淳家族。王闿运应常大淳之子常豫之请,举家迁徙至此。后光绪二年洪水冲倒房屋,邓氏家族赎回房屋。二零一五年,西乡书院王辉老师不忍前贤遗迹颓败,遂号召邓氏族人与社会贤达襄助齐志重修。这是目前保存完好的唯一的王闿运居住地,历七载,德业初成。

BE34C

(笃行团成员张红瑶采访邓氏后人)

“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 故居府门两侧镌刻了一副对联,这是晚清大儒王闿运写下的,尽显湖南人的文化自信与气度。早年间,王闿运到江浙一带游历讲学。因江浙古来人文鼎盛,当地学者对外来文人难免有些轻慢,又见王闿运身材瘦小其貌不扬,便在一次聚会上故意探问他的学问渊源。此联一出,满座皆惊,自此当地学者对王闿运恭敬有加。

屋中壁挂两联,其一, “十二春秋,山壁题襟观世望;一朝烟雨,溪塘种柳傍屋长。”为西乡书院院长王辉撰。其二,“道山翠色浓,常有青衿言孔孟;蒸水涛声小,最宜夫子著文章。” 为西乡书院蒋益洲老师撰。王闿运是中国书院教育最后一任山长,在经学、文学、史学、教育、书法等多个领域卓有建树,尤精帝王之学。一生交游挚友无数,多在二品以上。传道授业、门生满天下,不乏齐白石、夏时济、陈阜嘉、王兰台、段复昌、曾阮卿等经世英才。当年,他因不甘屈服于权野朝廷,将自己的才华隐居于这片小道山之后,以“名士自居、诗酒自娱”,一隐居就是十二个春秋,完成了其人生当中大部分的经学著述,如《诗经补笺》《尚书笺》《周易说》《春秋公羊传笺》等十几部著作以及开写《湘绮楼日记》《湘军志》。

C6303

(王辉向志愿者讲述王闿运的生平及故事)

屋前白鹭一线连,田间禾苗片片牵。随后,笃行团一路走过了池塘、田埂,深入感受湘绮先生文学创作的土地。笃行团成员们在田畴丰美、鸡犬相闻的新农村建设中,感悟当地风水轮回、人文变化与文化传承。

“今天我们重温这些传统文化精品,不仅是去感受生长在湖湘大地上的先辈们笑傲江湖的风采,更是要探寻他们信心的来源。这源泉百川汇流,指向湖湘文化。”王辉老师语重心长地说。实践团成员刘璇深有体会:“先辈留下的精神财富可养后代千年,作为后浪,我们青年人必须承袭先人之遗风,不断增强文化自信,与时俱进,不断涵养文化的深厚博大与不可替代性,找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链接,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的光彩。”

DC9D8

(合影留念)

墨笔楹联写春秋,湘水余波流万里。后续,笃行团将融合当地革命文化、民俗文化、非遗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组织筹划系列公益赋能活动,与当地村民一起携手奏响文化育人新乐章,让湘水余波流万里,向万地。




 相关链接: 三下乡||楹联里的王闿运:湘水余波流万里

beat365中国官方网站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