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代码:050101
(执笔人:左其福 审核人:杨旭明 审定人:任美衡)
一、专业定位
以汉语言文学知识传授为基础,以学生人文素养培育为重点,以学生教育教学能力培养为核心,以中学教育教学为主要服务面向,培养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热爱语文教育事业,师德高尚、人格健全,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扎实的中国语言文字基础、较高的文学修养和较强的教育教学技能与专业自主发展能力,能在城乡中学等教育机构从事语文教学、管理和研究的优秀教师。
具体而言,本专业学生毕业5年后应达到如下目标:
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树立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和崇高的职业理想,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热爱教师职业,具有高度的职业认同感和深厚的教育情怀并能将其融入中学语文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做“四有”好老师。
2.全面掌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深刻领会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内涵,能够将所学专业知识转化为教育教学内容;具有良好的语文教学设计能力和课堂组织能力,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熟悉课程改革的最新进展,能够基于新的课程标准指导课堂学习和课外活动,并取得显著的教育教学成效。
3.系统掌握教育学、心理学以及班级管理的原理和方法,具备较强的教育教学管理能力,能够胜任班主任工作;准确了解中学生学习、发展与认知的规律和特点,能够有针对性地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在课堂内外多渠道开展教书育人工作。
4.具有较强的教学反思和知识整合能力,能够在中学语文教育教学领域开展教学研究和学术研究,以研究促发展;具有比较宽广的国际视野,善于吸收国外先进的教学经验;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引领意识,善于借鉴,善于总结,持续提高。
三、毕业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语言学、文学、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本专业相关专业技能的基本训练,掌握语文教育教学、班级管理以及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获得以下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方可毕业:
1.遵守师德规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教育方针政策,熟悉教育法律法规及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相关要求,具有依法依规执教的意识。
2.热爱中学教育事业,具有教育情怀。具有坚定的教育信念,理解生命教育的理念,能够认识生命的意义,珍惜生命的价值,尊重中学生的独立人格,重视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关爱学生,富有爱心和责任心。
3.掌握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具有良好的语言与文学素养。了解本学科特点及其与其他人文社会学科、社会实践的联系,能够综合运用本学科知识,初步开展科学研究。具有处理古今语言文学材料的能力,具备解读和分析古今文学作品的能力以及口语交际、写作能力。具备对本学科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收集、检索、认知与分析的能力,能够撰写规范的教学、研究论文。
4.掌握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技能,具备较强的语文教学实践能力。能够依据最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以学生为中心,创设合适的语文学习环境,指导学生有效学习,进行科学合理的学习评价;掌握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语文学科课堂教学的方法技能,具有运用信息技术支持学习设计和转变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初步经验。
5.掌握班级指导技能与方法,具备较强的班级管理与指导能力。树立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重视思想引领,将德育渗透在日常班级管理活动中;熟悉班主任工作,掌握班集体建设、班级活动组织、学生发展指导、综合素质评价等班级常规工作要点。
6.理解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具有较强的育人能力。能够综合开展各种教育实践活动,将语文知识学习、能力发展与品德养成相结合,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格;将育人融入各项语文学习活动,了解学校文化和教育活动的育人内涵和方法;重视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作用,积极参与组织主题教育和社团活动,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和引导。
7.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具有较强的自我反思能力和专业发展意识。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分析和解决专业学习及课程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了解国内外中学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动态,具有比较开阔的国际视野,能够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论和经验;合理规划学习活动和职业生涯,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
8.重视合作与交流,具有良好的沟通合作能力。掌握团队合作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初步具备与学生、同事、家长、社区顺畅沟通的能力。
毕业要求指标
毕业要求 |
指标点 |
1.遵守师德规范 |
1-1 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意义、基本原则,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
1-2 熟悉党和国家有关基础教育的政策和法规的主要内容及中学教育中涉及的其他法律知识。 |
1-3 遵守《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法律法规,尊重青少年的合法权益,树立“依法执教”的理念。 |
2.热爱中学教育事业,具有教育情怀 |
2-1 理解中学教师职业的意义,热爱中学教育事业,毕业后有志成为“四有”好老师。 |
2-2 具有积极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有责任心,关爱学生并尊重学生独立人格。 |
2-3 具有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具有终身从教的使命感与责任感,能正确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
3.掌握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具有良好的语言与文学素养 |
3-1 系统掌握语言学、文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树立科学的文艺观和语言文字观。 |
3-2 具有一定的文学创作能力和比较扎实的应用文写作能力,能够正确分析和评论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具有较强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
3-3 了解本学科及相关人文社会学科前沿和发展动态,掌握文献资料收集、文献信息分析和处理等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理论归纳和应用能力,具备初步开展科学研究和学术论文写作的能力。 |
4.掌握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技能,具备较强的语文教学实践能力 |
4-1 系统掌握教育学、心理学、语文教学论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在语文教育教学方面具有比较扎实的理论素养。 |
4-2 熟悉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语文学科的认知特点,以学生为本,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
4-3 能够依据中学语文课程标准,运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现代化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 |
5.掌握班级指导技能与方法,具备较强的班级管理与指导能力 |
5-1 认识德育在中学生全面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同教师立德树人的职责,能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德育工作。 |
5-2 掌握班级组织与建设的基本原则与方法,能有效进行班级日常管理。 |
5-3 能够针对中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有益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活动,能妥善应对突发事件。 |
6.理解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具有较强的育人能力 |
6-1 能够把本专业知识技能、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相结合,做好学生的“四个引路人”。 |
6-2 认识语文教学在中学生德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同语文教师在德育中的重要使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
6-3了解校园文化建设是全面育人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认识良好的校园文化在德育中的重要意义,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能有效组织开展主题教育和社团活动。 |
7.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具有较强的自我反思能力和专业发展意识 |
7-1 了解终身学习的价值与意义,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注重养成终身学习习惯,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
7-2 了解国内外中学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趋势和前沿动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 |
7-3 善于独立思考,能够结合现实需要与自身的工作实际开展教育教学的改革与研究。 |
8.重视合作与交流,具有良好的沟通合作能力 |
8-1 认识合作交流的重要性,有较强的团队协作意识;掌握团队合作的基本方法和技能,理解团队中每个角色的定位以及对于整个团队的意义,能够与团队成员有效开展合作交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
8-2 积极主动参与观摩互助、合作研究、小组学习、专题研讨等协作学习活动。 |
8-3 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具有与学校领导、同伴、中学学生、家长及社区沟通交流的知识、技能与经验。 |
五、主要课程
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大学写作、语文教学论、中学语文教学设计与指导(含微格教学)
六、学位课程
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大学写作、语文教学论、中学语文教学设计与指导(含微格教学)、教师教育心理学、教育学原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与应用
七、学制及授予学位
1.标准学制:4年,学习年限:3~6年
2.授予学位:文学学士学位
八、毕业学分及授予学位要求
1.本专业学生必须修满170学分方可毕业。其中通识教育课程46学分,学科基础课程11学分,专业课程50学分,教师教育课程51学分,素质拓展课程12学分。
2.修满规定学分,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beat365中国官方网站学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等相关规定者,可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九、总周数分配表
学期 项目及周数 |
第一学年 |
第二学年 |
第三学年 |
第四学年 |
合计 |
第一 学期 |
第二 学期 |
第三 学期 |
第四 学期 |
第五 学期 |
第六 学期 |
第七 学期 |
第八 学期 |
报到、入学教育及 军训 |
2 |
|
|
|
|
|
|
|
2 |
课堂教学 |
16 |
17 |
17 |
17 |
16 |
17 |
|
2 |
102 |
专业实践 |
|
|
|
|
1 |
|
18 |
|
19 |
毕业论文(设计) |
|
|
|
|
|
|
|
10 |
10 |
机动周(含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就业教育等) |
|
1 |
1 |
1 |
1 |
1 |
2 |
2 |
9 |
最大周学时 |
28 |
28 |
24 |
28 |
28 |
22 |
|
4 |
162 |
复习、考试 |
1 |
2 |
2 |
2 |
2 |
2 |
|
1 |
12 |
小计 |
19 |
20 |
20 |
20 |
20 |
20 |
20 |
15 |
154 |
备注:第8学期开设1-2门面向职业及专业发展方面的选修课程,毕业论文可与课堂教学同时进行。
十、各类课程结构比例统计表
课程类别 |
课程 属性 |
学时分配 |
学时比例(%) |
学分分配 |
学分比例(%) |
通识教育课程 |
必修 |
778 |
34.55% |
42 |
24.71% |
选修 |
64 |
2.84% |
4 |
2.35% |
学科基础课程 |
必修 |
186 |
8.26% |
11 |
6.47% |
专业 课程 |
专业核心课程 |
必修 |
534 |
23.71% |
31 |
18.24% |
专业方向课程 |
选修 |
224 |
9.95% |
14 |
8.24% |
专业拓展课程 |
选修 |
160 |
7.11% |
5 |
2.94% |
教师教育课程 |
教师教育课程 |
必修 |
274 |
12.17% |
17 |
10% |
选修 |
32 |
1.41% |
2 |
1.18% |
集中性实践教学 |
必修 |
|
|
32 |
18.82% |
素质拓展课程 |
跨学科选修课程 |
选修 |
|
|
4 |
2.35% |
社会实践和课外活动 |
选修 |
|
|
8 |
4.70% |
合计 |
2252 |
100% |
170 |
100% |
必修与选修比例分配 |
|
必修占78.24% 选修占21.76% |
理论与实践比例分配 |
|
理论占73.53% 实践占26.47% |
1.理论教学学时计算方法:讲授+课内实践。
2.表中比例数据保留两位小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