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报道 >> 正文

刘克邦先生《自然抵达》散文集座谈会

发布时间:2013-09-22 来源:

来源:http://www.hnchuangzuo.com/wenxue/pinglun/2013091615458.html 

唯文清新传文墨,看似质朴纯如金

  beat365中国官方网站中文系主任、教授 朱迪光

  刘克邦先生散文的品读,我主要从这几个方面来看:刘克邦先生的散文,从里面透露出一种浓厚的传承,这个传承来自于我们湖湘文化的传统与文脉。所以说,前面大家讲到的,其中对于亲情,对于友情,对于人生的思考,不仅仅像他本人所表达的样子,也是我们在湖湘文化整体氛围的熏陶下,耳濡目染的一种内在的精神特质。如果说在宋朝,有张轼,以及南宋的胡氏父子,和我们明清的船山先生,这里面还要包括前面的周敦颐先生。我们讲这些人,他们是我们的精神源头。在这里面,有对于人的尊重,对于人本身的重视,它是有传统的。所以,船山先生有句话叫人为天地之“心”,所以,关注了人也就关注了天与地。这是第一句话。
  第二句话,湖南的文墨,为啥我们讲这个问题?单单只讲“道”,就太学院化了。我们要讲文,因为克邦先生写的就是文。那么这个文来自哪里?我们都讲了很多。题目就是叫做“唯文清新”。为什么讲这个呢,因为我们周敦颐先生称之为“怜惜”,“濯清涟而不妖,出淤泥而不染”,这种清新的风格,一直到我们船山先生。这个船山是个很不起眼的山,这是个很质朴、没有任何特点的东西。就是说,一个文墨的传统,叫“唯文清新”,那么第二句话,质朴如金。因为前面各位都反复论到他这个质朴的特点,所以他实际上写的就是湖湘的生活,表达的是一种湖湘的风格。大家列举了很多,我这里就不一一赘述。我只讲,他保持了生活的原生态,也就是我们刚才跃文主席谈到的,他保持了一种原味。所以这里我都划去了,因为时间关系我就不把原文反复讲了。
  我就提一下这么几点。第一,平静诉说下的不平静。就是说,叙述起来文字很平静,但是表达的东西不平静。第二,俗事入文而不俗。按照我们传统的表达方式,这叫做“俗事不入文”,但是在克邦先生的散文当中。我们很多的日常工作,都入文了。所以叫做“俗事入文而不俗”。因为从文人来讲,在座的都是文人,必须符合我们文人的审美观念的那种东西,才能进入到我们的文章当中去。不要以为我们在这种情况讲什么大道理。那些东西进到文章里就显得俗。讲实话,因为我们一辈子搞文的,是和真的是不一样的。第三句话行文如诗淡如水。

  《自然抵达》带来的惊喜

  ——《自然抵达》散文集座谈会欢迎词

  beat365中国官方网站院长、教授 刘沛林

  各位领导、专家:
  下午好!今天,非常高兴参加湖南省青年社会科学工作委员会这次重要活动,即刘克邦先生散文集《自然抵达》座谈会在beat365中国官方网站召开。首先,我代表全院师生对各位领导、专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克邦先生是湖南省知名的散文作家,他的主要工作是财政厅行政方面的工作,但他把业余时间大都用在了他的最大爱好散文创作上,而且他出版了很多好的作品。最早的作品《金秋的礼物》,我当年也特别拜读过。虽然我是一个外行,也为之写过一篇文学书评,后来他出版的一个书评集,还把它收录进去。我是从一个外行的角度来评价,也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我跟克邦先生接触也有很多年了,曾经一起去美国访问,结伴而行,我们一起到了夏威夷,到了美国本土。他让我最感动的一点是,每到一个景点他都认真去看,到晚上就找不到人了。因为他拿着个笔记本电脑在写作,把白天的所见所闻所记所感都写出来。去了20天,他写了20篇日记,后来发给我,我还拜读过。今天再读他的日记感觉非常亲切。《自然抵达》散文集里面也收录了一辑叫《西域感怀》,中间大部分是关于我们在美国旅行的感受。
  从克邦先生这种创作经历来说,给我的感动首先是精神的感动。在行政岗位上的很多人,大都忙于行政事务,把很多爱好都荒废了,我觉得他能够坚持下来,这是非常难得的。而且坚持平时把自己很多深层的感受写出来,我觉得这是很不容易的。《自然抵达》有三篇文章,我印象非常深刻。第一篇是写母亲的,写母亲当年在农村当小学老师的那种艰难的情况下,晚上从学校到家要穿过一片很偏远的地方,穿过坟地的时候,那种惊恐的感受,那种无奈,我觉得写得非常的细致入味,真挚感人;那种发自内心的儿女对母亲的爱,是那么细腻,那么顺其自然,我觉得这不仅反映了情怀,也反映了文笔的优美。第二篇文章写他经常在一个老师家里吃饭,但在“文革”期间,要批斗这个老师,为了在这种大的背景下划清界限,他也站在批斗台上。他描述的那种心如刀割的感动,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缩影。在那样的一种背景下,每一个人都不能摆脱那种时代的束缚,不能摆脱这种命运,谁都可能会那样做,但是反省之后,既是一种懊悔,也是一种教训。第三篇讲他儿子。有一天,是他们俩口子结婚二十周年纪念日,他儿子给了他们一个大惊喜,给他们送上了鲜花,还讲了几句感恩的话,我觉得很感动。我觉得这三篇文章至少从三个角度反应了根本人性。当然,还有其他很多精彩的文章,我觉得对我的启发非常大。这些年来,刘克邦先生创作出了很多优秀的作品。我相信今天我们研讨的《自然抵达》会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
  今天来的同志,有很多部门的领导,有省文联的,有省社联的,有省作协的,还有很多来自各个高校、各个部门。我想高校这些人的关注,不仅仅代表着本人的关注,而且还代表着更多的学生。好的作品就应该多扩散,现在讲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弘扬一种社会正能量,正是在这个背景下,这个活动选择在我们beat365中国官方网站举行,我觉得非常高兴,也非常幸运。在beat365中国官方网站的中文系和新闻系,有一群对文学很有研究的老师,还有一群博士,文学界的各位作家、评论家,必须与其他人沟通,这样才能有更大的发展。我想,今天这个会议在beat365中国官方网站召开,既是对我们的信任,也是对我们的一种鼓励和鞭策。我们要做好宣传,让更多的老师和学生知道这次活动,能领悟一些道理,也让我们更多的学生受益。再次感谢各位在百忙之中参加会议,希望以后还能给我们更多的支持!

  自然写作的特色与魅力

  ——刘克邦散文集《自然抵达》研讨会述评

  beat365中国官方网站中文系副教授 任美衡

  一、《自然抵达》的写作资源
  任何写作,都离不开作者本人所拥有的多种多样的“资源”。也可以说,什么样的“矿藏”,就决定了作者有什么样的写作“向度”。刘克邦先生的《自然抵达》能取得如此成就,也与他丰富的人生阅历、广博的文学阅读和深刻的哲学思索密切相关。
  (一)人生资源。刘克邦(《自然抵达》作者、省财政厅总会计师)坦承:“我从事文学创作的素材,基本上都是来源于我的人生,来源于我的生活。”汤建军(省社科联副主席、研究员)认为,刘克邦是个“资源派”的散文家,这就是说,他的写作首先都是围绕着他的经验、爱好的;二是作者本人是对生活感恩、为人低调的;第三句话,正是因为这种感恩和低调,使得这种文字是用心而作的。最大的体会是:人生与文学是有结合的,在创作中不忘挖掘真理,不忘依靠自己的力量积累,有细节,有精神,而且还能处处都是文学,通过很多小的细节能够得知大的东西。
  (二)文学资源。刘克邦在谈到自己的创作体会时说,他始终热爱文学,所以,文学阅读是持久而广泛的,就是在“文革”时期,他的阅读书单上,既有《论持久战》这样的政治著作,也有《封神榜》、《彭公案》这样的传统文学作品,还有《金光大道》、《艳阳天》等当代“经典”。改革开放以后,在从事财经工作之外,他的主要精力就全部耗在阅读与写作上面了,可以说,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著都有所涉猎。这为他的写作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也让他获益良多。
  (三)哲学思考。刘克邦认为,文学不能缺乏精神和思想,尤其是人要有正能量。只有有了正能量,才能够对生命有希望有感觉,才能对社会有宽容有理解。所以,他所写的一些东西,绝大部分都充满了正面的价值取向,这样就能提醒自己、净化自己的心境,陶冶自己的情操,提升自己的境界。俗话说得好,心中有佛,处处皆佛;只要你心中有真诚,你一定发现真情;你有向上,你的行为举止一定心善;你有一种美的心境,你一定会崇尚美、发现美、宣扬美,等等。
  与会者认为,《自然抵达》以一种激情的方式,表现了对生命的诗意张扬和美好向往。
  二、《自然抵达》的丰富内涵
  汤建军认为,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文为镜,可以养身心。《自然抵达》有丰富的精神内涵,不可不读。
  (一)人性的温存。刘沛林(beat365中国官方网站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在“致辞”中指出,《自然抵达》在情感表达上细致入味,真挚感人,如写儿女对母亲的爱,对“文革”中批斗老师的反省与懊悔,儿子的体贴与温情,等等,不但反映了根本的人性,以及对人的终极关怀,而且触及到了我们灵魂的深处,意味无穷。
  (二)悲悯的情怀。陈新文(湖南文艺出版社副社长、《自然抵达》责任编辑)认为,作者怀着淳朴的情怀和悲悯的心,在沸腾的水里面泡过、滚过,在这种艰难当中经受过、锻炼过;因此,《自然抵达》从细微的角度,从生活的尘埃里来进行写作,最容易传达生活的真意、生活的善意和生活的本意。
  (三)对苦难的包容。涂昊(省青年社会科学工作委员会副主任、beat365中国官方网站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院长、教授、博士)认为,刘克邦写了自己的苦难记忆,写了基层老百姓的生存困境和精神困境,但他不是为了写苦难而写苦难,不是为了写困境而写困境。刘克邦既没把乡村当作天堂,也没把乡村当作地狱;既没把现代城市当作乐土,也没把现代城市当作城堡,刘克邦热情、理解、包容甚至是享受生活中的一切。
  (四)对日常生活的本真触摸。徐小立(湖南理工学院教务处处长、教授、博士)认为,《自然抵达》均取自作者本人充满了烟火味的生活,为作者生活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无论是生活中的快乐,还是心灵中的瘢痕,都被作者细致、本真地形诸文字,这种对生活不雕琢、不粉饰的态度值得倡扬。
  (五)心灵的哲学。管友桥(衡阳市财工院教务处处长、教授)认为,《自然抵达》是作者心底的呐喊,心灵的感悟与心灵的成熟;而对于我们读者来讲,就是心灵的安放与启发。
  (六)缩略的世界。王跃文(著名作家、省作协常务副主席)激情洋溢地认为,刘克邦的散文以最质朴率真的笔墨,还原日常生活的丰厚质地,发掘平凡生活中的温暖诗意,讴歌寻常人物心灵中的真善美。他的散文是对生活的温情触摸,有对人性的细腻描写,有对人生的宽容理解,有对伦理道德的敬畏与坚持,表达了人类对美好与温暖的永恒追求。
  总之,如涂昊所说,刘克邦的心灵在散文中不是抽象的,而是在具体的活生生的世界中植根的;他不相信理念对生活的解释,也不相信惯性对生活的支配,而是在细节和亲身体验中建立人和大地、人和人、人与自己内心之间的精神之桥。
  三、《自然抵达》的艺术特色
  就写作而言,刘克邦虽是半途出家,但谚语说得好,人情练达即文章;他也凭借丰富的人生经验,以看似拙朴,实则老辣的火候,使《自然抵达》“抵达”了自然的境地。
  (一)化平淡为神奇。任东华(beat365中国官方网站文学研究所所长、副教授、文学博士后)认为,刘克邦自谦说文字功底不行,实际上,他恰恰避开了“过度技术”的陷阱,让文字直接触及事实,抵达事实的内核。我们无须借着语言之桥而直达“意义”。这种写法,不但磕痛我们已经迟钝的艺术感觉,让我们警醒于艺术成规所带来的危害,化消极写作为积极写作,拆除了读者与作品之间的“厚厚障壁”,还原它本身的粗粝、生态、自然而生出了无比的魅力,作者由此不经意中就“炼成”了自己的境界。
  (二)在悖论中寻求突破。朱迪光(beat365中国官方网站中文系主任、教授)认为,《自然抵达》有三重境界:第一,平静诉说下的不平静,即叙述起来文字很平静,但是表达的东西不平静;第二,俗事入文而不俗;第三句话行文如诗淡如水。黄蓉(湖南大学beat365中国官方网站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认为,刘克邦的散文在“高贵”中充满了独特的平民情感视角,在“陌生化”中洋溢着浓郁的在场感与亲合力。
  (三)原生态的书写姿态。肖念涛(青年作家、湖南省财政厅经济建设处副处长)认为,刘克邦几近原生态的《自然抵达》,以“大隐隐于市”的空旷的艺术张力,以最嘹亮的寂静书写,以湘西汉子歌喉粗粝的穿透力,以盎然的生命追寻,以坦荡如砥、灼然毕现的赤子情怀,以吹云见日的勇于担当,以率性而为的心灵倾诉,以信手拈来的乡土叙事,以山谷幽兰的绰约空灵,以催人泪下的情深意切,以狂欢化的细节呈现,以多愁善感的细腻触摸,以澎湃的雄伟激情,以摇曳多姿的多重视角,以庸常生活的哲思发现,以感恩宽容的价值取向,以不事雕琢的情景再现,以心曲播放的自然流淌,以回肠荡气的厚重沧桑,以人类良知的自我拷问,以一唱三叹的历史与当下的艺术观照,以始终保持本真自我的总体定位、民间立场,闪耀的质朴恒久的光芒感动读者。
  (四)朴实的文风。易小斌(湖南工业大学中文系教授)认为,刘克邦的文章没有磅礴峥嵘的气象,没有气势恢宏的叙事,没有五色绚烂的铺陈,流淌的是朴素清丽,沁人心脾的生活细流,正如东坡先生所谓“寄至味于淡泊”。在这些散文中,有生活的艰辛、家庭的温馨、社会的纷繁、自然的博大,更有人性的芬芳。这一切,作者均淡淡地道来,慢慢地述说,绝少雕饰,犹如“清水出芙蓉”,不失隽永清丽之美。
  (五)本色的语言。徐小立、易小斌、邓政(邵阳市委党校副校长、副教授)、袁志成(湖南城市学院beat365中国官方网站副院长、副教授、博士)、罗维(湖南警察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后)等人认为,刘克邦的散文,大量运用质朴平实的生活语言,方言俚语、俗语随处可见,语言充满生活气息与地域特色,这种不修饰、不夸张、让事实与情感自然流露的写作方式就是自然。
  另外,熊萍(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还对《自然抵达》的传播要素进行了分析,她认为,刘克邦的散文集之所以对读者产生了强大的阅读吸引力,传播效果非常好,是因为传播主体(作者)、传播内容(正能量)和传播受众(读者)之间的距离非常靠近,因此能深入人心。
  最后,夏义生(省文联党组副书记、著名评论家)对各人发言作了点评,也对会议作了总结。他认为,刘克邦在发言中说,要抵达人性的彼岸,自然会遭受道路上的风风雨雨,何以能坚持不懈?是靠三个力量,靠正能量,靠积极的人生态度,靠精神和气节。心中有真诚才能发现真情,美在心里才能发现美。我这里要说的就是发现美要靠心灵,表现美要靠才华。刘克邦不仅有发现美的心灵,而且有表现美的艺术创造力,所以,《自然抵达》让我们顺利地“抵达了自然”。这次会议,也可以用这几个字做一个小结,那就是有高度,有深度,有热度,取得了预期的成功。



 相关链接: 刘克邦先生《自然抵达》散文集座谈会

beat365中国官方网站

友情链接: